丞相(也称宰相),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,典领百官,辅佐皇帝治理国政,无所不统。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,各朝代对丞相的称呼都有所不同。秦统一后设左、右丞相。汉时,大司马、大司空、大司徒、太尉、御史大夫都等同丞相。魏晋南北朝时,中书监、中书令、门下侍中、尚书令、仆射、录尚书事也是丞相。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,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,下为左、右丞相。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行丞相职权。清朝时的军机大臣、内阁总理大臣,也是行丞相之职权。
在焦作古代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丞相,其中还有父子都为丞相者,即三国魏时的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父子,元代的许衡、许师敬父子。 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父子 司马懿(179年~251年),河内(汉代时焦作一带为河内郡)温县孝敬里(今温县招贤乡安乐寨)人,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,曾任曹魏的尚书右仆射、御史中丞、大将军、大都督、太尉、太傅、录尚书事等要职,是辅佐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,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。我们对司马懿并不陌生,通过《三国演义》已经对他很了解了,他担任过的尚书右仆射、御史中丞、太尉、录尚书事这些官职就是丞相之职。 司马师(208年~255年),司马懿长子。司马师有雄才大略,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杀曹爽,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。司马懿死后,以抚军大将军辅政,独揽朝廷大权。魏嘉平四年(252年),迁大将军,加封侍中,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,录尚书事,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,命百官推荐贤才,整顿纲纪,朝野肃然。晋朝建立后,追尊为景皇帝。 司马昭(211年~265年),司马懿次子,晋武帝司马炎之父,三国曹魏后期政治家和军事家。司马昭随父抗蜀,多有军识。曹髦时,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,专揽国政,走向代魏。灭蜀后,自称晋公,后加晋王。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(总管百官)。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后,追尊司马昭为文帝。 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在司马昭死后,承其父的相国、晋王之位,也可谓父子丞相。
|